原标题:医药周刊:再论消费医疗有利天时地利人和,重点是Opcom、长春高辛、志飞生物等!【东吴医药朱国光团队】
本周医药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分别为3.00%和-18.26%,相对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分别为2.02%和-9.38%。本周医疗器械、生物制品、中药等股票价格。商业、医疗服务和化学药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本周,三诺生物(24.10%)、OpcomVision (23.92%)、长春高新(20.14%)涨幅居前,涨幅居前的有润都股份(-15.87%)、上海钟毅(-7.42%)、新华制药(-7.15%)。涨跌表现特征:机构重仓的大市值公司股价走强,明显高于小市值公司;医疗消费上升趋势突出,尤其是眼科、生长激素、第三代CGM等板块;CXO板块和API板块相对较弱。
OK终端放量有望提速,疫情过后消费医疗增长有望加速。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关于征求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意见的函》在网上传播,对角膜塑形镜验配机构和人员提出了要求。我们认为,若政策落实,将促进验光终端数量的进一步扩大和OK镜行业的扩张,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有望提速。另一方面,随着疫情趋势的稳步下降,6月份生产逐渐恢复。我们预计,在第三季度,由于夏季是医疗美容、医疗服务,尤其是眼科验光和验光的旺季,医疗保健的消费有望随着需求的延迟和新需求的释放而加速。特别是近视防控的加速发展,带动了眼科产业链的加速增长,水基针灸新规,再生医学新材料,带动了医美公司的加速发展。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医疗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患者诊断意识的加强,医疗保健消费的升级,将带来量价齐升,消费医疗增长空间广阔,消费医疗增长逻辑相同。目前特别看好眼科产业链、医疗服务、医美。
斑秃全身疗法巴里替尼获批,国内首个PCSK9单克隆抗体申报上市!来自信达生物:6月14日,FDA批准礼来公司和Incyte公司联合研发的口服JAK抑制剂巴里替尼上市,用于治疗成人重度斑秃。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斑秃的系统疗法。6月13日,信达生物的PCSK9单克隆抗体tolesimab(R & amp;d代码:IBI306)申报上市,受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个上市的PCSK9单克隆抗体,有助于打破进口垄断。
具体配置思路:1)眼科耗材、药品及服务领域:OpcomVision、齐星眼科、艾博医疗、爱尔眼科等。2)医疗服务:爱尔眼科、海吉亚医疗、三星医疗等。3)医美领域:爱美客、华西生物、华东医药、浩海柯胜等。4)品牌中药:同仁堂、太极集团、左立药业等。5)创新医药及产业链:博腾、药明康德、九洲药业、凯莱英等。6)生物科技创新药:康方生物、信达生物、亚圣医药等。7)原料药领域:华海药业、同和药业、罗普药业、史泰利、天宇等。8)疫苗领域:志飞生物、康泰生物、万泰生物等。9)生长激素领域:长春高辛、安科生物等。10)血液制品:博雅生物、天坛生物等。
本周,今年以来,医疗指数分别上涨3.00%和-18.26%,相对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分别为2.02%和-9.38%;本周医疗器械、生物制品、中药等股票价格。相对较强,而商业
随着半年报渐行渐近,医药板块增长的确定性重新恢复了人气。医药板块Q1的收入增长超过20%,在整个市场排名前三。据预测,Q2制药行业仍将是最具增长确定性的行业之一。2022年下半年医疗战略,重点推荐消费医疗主线。医疗是曾经炙手可热的商业领域。2015年以来,涨幅在5-10倍以上的股票有奥普康视觉(10倍以上)、片仔癀(12倍)、爱尔眼科(8.5倍)、通策医疗(10倍以上)、沃物生物(7倍)、齐星眼科(15倍)、志飞生物。消费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消费医疗的增长逻辑不变,有跨越牛熊之势;第二,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整,消费医疗股估值具有吸引力,如齐星眼药、OpcomVision、三诺生物、沃物生物、爱尔眼科等第三,从筹码结构来看,医疗资金经过长期下跌后持仓比例较低,其他重要子行业的资金流向消费医疗板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复苏趋势明显。
1)眼科耗材、药品及服务:OpcomVision、齐星眼科、艾博医疗、爱尔眼科等。
自2015年我国药品监管改革以来,国内创新药的竞争环境更加开放,竞争模式从后端的商业化转向前端的靶点选择和临床开发。创新药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和全方位。自2015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已经出台,以促进R & amp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加速了进口药物进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新药开发模式的巨大变革。目标选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发中心建设;d管道都影响未来企业的现金流和价值。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药物性质的评价和临床转化,尤其是在临床转化中。效率和策略是否正确,最终决定了一个药物的上市进度和最终的商业价值。
根据新药类别不同,其开发策略也不同。一类新药更注重靶点机制的验证,尤其是临床前研究的巩固。同类最佳产品、Me-better和Me-too产品在分子结构上寻求更多的差异,并且更适合于R & amp大多数制药公司的战略。因此,快速跟进是目前企业寻求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之一。要充分利用创新药的国内药政,特别是肿瘤药和罕见病的有条件上市。个股选择方面,会做三代试管。除了研发之外。d费用率和潜在品种的市场空间未来更要关注医疗团队体系的实力,是否具备全球多中心开发和注册能力。推荐:恒瑞药业、贝达药业、信达生物、亚圣药业、康宁杰瑞、程诺建华。建议关注:中国生物制药、优诺康、汉森制药、君实生物、康方生物、神州细胞。
医用耗材集采持续推进,以骨科耗材为代表的企业短期业绩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长期发展空间受到压制。但我们认为医疗器械行业百花齐放、黄金投资时代的大趋势不变。核心原因:1)国内医疗器械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加速国内医疗建设,医疗器械将显著受益;2)国内厂商技术持续向中高端突破,进口替代加速;3)运营的创新带来国内创新设备公司的蓬勃发展;4)科技创新板将加快更多优质装备公司上市。我们建议关注以下几类:1)医疗设备e
逻辑一:很多重磅产品进入收获期,业绩确定性很高。1)消费:刚需产品,短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长期受益消费升级,二类疫苗接种率逐步提升;2)产品端:两大趋势:A、产品向多价疫苗升级,如三联疫苗、四联疫苗、四价联合、四价流感疫苗、麻疹、水痘、五联疫苗等。b .兑现国产新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4/9价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二倍体狂犬病疫苗、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等。目前已进入国产重疫苗陆续上市阶段。随着重磅疫苗品种的增加,疫苗公司的高业绩增速更加确定。2.逻辑:《疫苗管理法》的出台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有利于龙头。全球最严《疫苗管理法》出台后,行业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在严控的同时,《疫苗管理法》也明确鼓励疫苗生产的经济性和规模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逻辑:新冠肺炎疫苗即将兑现。目前,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已获准在国内外上市,疫苗接种密集期即将到来。
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医药板块的表现更加靓丽。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随着行业集中度和连锁率的提高,药房板块将继续稳步增长。一方面,头部连锁药店公司借助资本,稳步推进在全国的复制扩张,同时精细化管理加速了其内生增长。另一方面,处方外流持续推进,药店业务量将持续增长。推荐:益丰大药房、林、老百姓;建议:同心同德,同一健康等。
医疗服务:在疫情考验下,医疗服务板块表现出快速恢复能力和长期增长韧性,头部企业投资价值凸显。随着居民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赛道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尤其是面对医保局控费等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作为避险赛道更值得投资。推荐: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信邦制药、金鑫生殖等。
医美: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医美行业蓬勃发展,医美电路资产证券化加速,备受青睐。展望未来,我们看好医美板块。主要原因有:1)我国医美普及率提升空间较大,医美接受水平不断提高;2)医美产品多元化,国产品牌份额趋于增加;3)医美行业市场的逐步规范,有助于正规授权品牌获得存量市场份额。推荐:爱美客、华西生物、浩海柯胜、华东医药等。
CXO:行业有长期壁垒和空间,中短期景气,是医药领域牛股众多的板块。判断2018-2028年是中国CXO公司发展的黄金十年,各细分行业龙头公司营收体量有十年8-14倍的营收空间,未来全球最大的CXO公司将出现在中国。在中国,产业链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可以“快速、经济”地为客户提供需求。建议关注整合全产业链的公司和产业链某一阶段有特色的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华城、凯莱英、九洲药业、石爻科技、赵岩新药等应该推荐。建议关注无锡生物、塔格药业等。
IVD:疫情对行业的边际影响逐渐减弱,但国内外常规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企业后续研发的效率;进口替代的进展是明显的
2022年6月,一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关于征求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意见的函》在网上热传,经镜检做了三代试管,其中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是:1)医疗机构开展角膜塑形镜业务必须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2)具有卫生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诊疗科目;3)至少有一名具备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能力的合格医师。符合要求并适应角膜塑形镜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认为:1)该文件对医院级别没有强制性规定,验光终端数量有望进一步扩大。2)该文件对拟开展角膜塑形镜的医生提出了培训要求,加强了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有望解决验配师水平参差不齐、验配不规范等问题,促进OK眼镜行业的规范发展和不断壮大。另外,OK镜的消费是刚性的,前期测试失败的消费者会推迟到后期,暑假测试高峰期即将到来。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消费需求将得到较大释放,相关公司有望迎来疫情后的业绩恢复。
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36.0%,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为81.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和近视人口均居世界首位,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十三五”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2021年4月,教育部等15家单位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为积极应对疫情,不断加强近视防控工作。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再次提出提高近视防控和矫正水平。
角膜矫正术的普及率预计将继续增加。随着近视率的上升和青少年对视力提升的需求,OKglasses发展迅速,2011-2015年CAGR销量约为44%。根据艾博医疗的招股书,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将超过46亿元。
散焦透镜采用近视散焦的原理来缓解近视的增加。近视、平光、近视散光的孩子可以佩戴散焦镜片。产品外观就像普通的框架镜片,儿童只需在白天佩戴就能延缓近视。价格从1000到4000元不等。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有蔡司成长乐、泰格豪雅新乐派、依视路星趣控,国产品牌有明月易控系列、艾博医用普诺眼镜片、魏星镜片星乐视、诺学智优乐控、新天虹光学八月星焦点、万信眼镜易百分等
青少年近视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看好相关眼科设备公司的发展。近年来,Opcom通过收购验光终端积极拓展下游,对OK镜的一体化布局颇有成效。2021年,公司新增合作终端300多台,显微取精后做了三代试管。截至2022年5月,合作终端总数已超过1400家,其中股东和股东超过350家。艾博医疗Okscope销量强劲增长,离焦镜一期临床预试验取得可喜成绩。2021年,艾博医角OK眼镜(含试戴片)销量突破20万片,同比增长110.64%。2022年5月,普诺的瞳孔散焦透镜显示出在早期阶段延缓近视发展的效果
过去三年的经验表明,疫情带来的是短期扰动。但在延长时间维度上,医疗服务的增长韧性突出,公司季度业绩增长波动减小,疫情后增长态势良好。以医疗需求更加灵活的代表公司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为例。从这两家公司季度收入同比增速来看,2020Q1受疫情影响,公司收入大幅下降,而2020Q3受延误就医、新增叠加需求等因素影响,收入已恢复大幅增长。2020Q1,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营收分别下降26.86%和51.08%,但2020Q3,分别增长47.55%和24.49%。对比2017年单季度年均增速,微细化后有三代试管。2020Q1受疫情影响,公司收入大幅下降,2020Q2开始复苏。2021Q3营收增速小幅下滑,后一季度营收增速略有变化。以医疗需求较为刚性的代表性肿瘤公司黑吉亚为例。2020年公司收入增速下滑,但2020H2患者数量同比快速恢复。2021年,公司营收增速再创新高。
2022年,Q2公司业绩可能受到疫情影响,但随着疫情趋于平息,管制放松,特别是眼科等消费医疗服务在Q3进入旺季,我们预计2022年Q3医疗服务客流量和公司业绩有望恢复甚至大幅增长。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们估计医疗服务的收入会受到疫情因素的削弱,后续疫苗、新冠肺炎小分子药物等防治方案会进一步削弱疫情带来的公司业绩波动。
OK视光管理标准有望放宽医疗机构资质要求,医疗服务板块估值有望修复。从历史上看,过去医疗服务的持续高增长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龙头公司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享有80-100倍的高估值。此前主要由于政策担忧,医疗服务板块龙头估值已大幅下降至50-60倍,板块和龙头公司动态估值进入5年来低位。但我们认为,2021年公立医院扩容后,民营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定位的变化,种植牙耗材的收取,以及两会后流传的文件带来的市场情绪,政策已经触底。后续各省市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政策有望带来服务价格提升、医保覆盖面扩大等利好,估值水平将继续修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征求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意见的函》有望带来视光门诊、视光中心等终端机构的扩张,加速眼科医疗服务的发展,同时带来医疗服务板块估值水平的持续修复。
6月18日,FDA批准了Rhythm制药公司的药物Imcivree(setmelanotide)的新适应症,用于治疗Bardet-Biedl综合征(BBS)患者和体重管理。Imcivree最初于2021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POMC、PCSK1或LEPR缺乏症的肥胖症。
6月17日,复星医药旗下富泓翰林自主研发重组抗RANKL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14),应用于骨折高危女性绝经后,在中国(不含港澳台)治疗骨质疏松,开始三期临床试验。该新药是本集团自主研发的地舒珠单抗生物仿制药。
6月17日,迈威Bio-6MW3511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拟用于各种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6MW351
6月16日,艾伯维和Genmab宣布了在epcoritamab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LBCL)的2期临床试验中对扩大队列中的患者进行评估的主要结果。该研究队列包括157名复发或难治性LBCL患者,他们之前接受过中等三线治疗。总缓解率(ORR)为63%,完全缓解率(CR)为39%。
6月16日,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靶向HER2的注射用抗体偶联药物(ADC)SHR-A1811开始了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以评估SHR-a 1811在晚期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无进展生存期是否优于抗HER2靶向药物吡咯烷联合卡培他滨。
6月16日,齐鲁制药公司第四代EGFR抑制剂QLH11811首次申报临床。此前,在2022年AACR年会上,齐鲁网首次公布了QLH11811的临床前数据。资料显示,QLH1811可以逆转C797S的突变,抑制常见的ex19del、L858R、T790M。
6月16日,信立泰旗下深圳市科易顿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获得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CHA2DS2-VASC评分2分,长期口服抗凝后仍有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6月16日,神州细胞公司旗下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新冠肺炎突变体S三聚体蛋白疫苗(项目代码:SCTV01C)已在国内开展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取得积极成果。详细数据将于近期提交给相关科学期刊发表。
6月16日,姚明圣吉宣布与五根公司就一种新的免疫细胞疗法WU-NK-101进行生产合作,该疗法可以利用免疫记忆的自然杀伤细胞来治疗肿瘤。WU-NK-101是在Wugen公司专有的Moneta平台上开发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免疫记忆NK细胞的超大容量和长期抗肿瘤能力,商业化大规模生产新一代“点型”肿瘤免疫治疗细胞。
6月16日,志飞生物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马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报告,获悉其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获得三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完全达到了临床试验的预定目标,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对照疫苗,符合《季节性流感病毒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设计要求。
6月16日,美国FDA发布了一份关于阿卡迪亚制药公司抗精神病药物Nuplazid新补充剂申请的简报文件。Nuplazid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反向激动剂和拮抗剂,于2016年获得批准,成为首个批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精神病相关的幻觉和妄想的药物。FDA的精神药理学药物咨询委员会将于周五召开会议,分析关于Nuplazid的数据,以确定其适应症,并将提供其关于潜在批准的建议。
6月16日,康弘药业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NMPA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号盐酸卡利嗪胶囊,同意进行临床试验。据报道,该产品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2015年在美国批准上市,2017年7月在欧盟批准上市。至今未获准在国内上市。
6月15日,辉瑞公司公布了新冠肺炎口服药物帕昔洛韦(Paxlovid)对具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风险因素的未接种疫苗成人和接种疫苗成人的II/III期临床研究(EPIC-SR)结果。所有症状连续4天持续缓解的主要终点没有达到,次要终点没有统计学意义。
6月15日,泽京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盐酸杰克替尼片临床试验获批。盐酸杰克替尼是泽京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JAK抑制剂新药,属于一类新药。泽京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该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杰克替尼对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在内的许多Janus激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6月15日,亚宝制药有限公司收到澳大利亚人体研究伦理委员会颁发的临床试验伦理许可,批准YBSW015注射液进行I期临床试验,并已向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进行临床试验备案。YBSW015注射液是一种抗新冠肺炎双特异性中和抗体药物,旨在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
6月14日,EQRx,Inc宣布,英国MHRA公司已接受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阿莫替尼的上市许可申请,该药物用于成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本次申请主要基于关键的三期AENEAS测试数据,这也是EQRx首次向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
6月14日,百时美施贵宝宣布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红细胞成熟剂Liblau Ze(俗称注射用罗昔普)在中国正式上市。作为国内十余年来首个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创新药物,利布拉泽将用于治疗需要定期输注红细胞的成年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量15单位1/24周。
6月14日,阿斯利康AZD8205临床试验申请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实体恶性肿瘤。这是继HS-20089之后,中国临床批准的第二个B7-H4抗体偶联药物。
6月14日,荣昌生物正在研发抗PD-L1抗体RC98联合ADC virtuximab治疗实体瘤的临床试验应用,获得NMPA批准。此前,vidiximab和RC98的组合在治疗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适应症已经在临床上获得批准。
6月14日,长春高新公告称,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收到FDA关于成人斯蒂尔病(AOSD)注射用Gennadizumab临床许可的函。注射用Gennadizumab是抗白细胞介素-1-的人单克隆抗体,适应症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全身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6月14日,显微取精后三代试管,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其自主研发的新药TQC2938注射液获得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治疗中重度哮喘的药物临床试验。TQC2938是抗ST2(白细胞介素-33(IL-33)受体)的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属于第一类治疗用生物制品。
6月13日,Alnylam宣布FDA批准该公司的RNAi疗法Amvuttra(vutrisiran)上市,用于治疗成人遗传性甲状腺素蛋白介导(hATTR)淀粉样变多发性神经病。这是FDA批准的首个RNAi疗法,每3个月皮下注射一次,可以逆转神经病变。
6月13日,恒瑞医药创新药——黑曲波帕乙醇胺片(商品名:恒曲)用于恶性肿瘤化疗(CIT)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适应症,被美国FDA认定为孤儿药。曲帕胺片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药,为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
6月13日,Nanobiotix和联拓生物开始了NBTXR3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老年患者的国际多中心3期(关键阶段)研究。根据公开信息,NBTXR3是Nanobiotix公司开发的一种潜在的“一流”新型放射增敏剂。联拓生物通过超过2亿美元的合作,于2021年5月获得了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研发和商业化授权。
6月13日,FDA批准礼来公司和Incyte公司联合开发的口服JAK抑制剂Baritinib上市,用于治疗重度斑秃的成年患者。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斑秃的系统疗法。
6月13日,Novavax medicine新冠肺炎疫苗Nuvaxovid被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临时批准作为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加强疫苗。据悉,今年1月,该疫苗首次在澳大利亚获批。
6月13日,信达生物的PCSK9单克隆抗体tolesimab(R & amp;d代码:IBI306)申报上市,受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个上市的PCSK9单克隆抗体,有助于打破进口垄断。
6月13日,Ekso Bionics宣布其外骨骼机器人设备EksoNR获得FDA批准,可用于行走困难的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的康复治疗。根据新闻稿,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MS患者康复的外骨骼机器人。
6月13日,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称,收到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知,公司向美国FDA申报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新药简要申请已获批准。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为降糖药,可改善2型患者的血糖耐受力糖尿病,降低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该药物由美国博士健公司(Bausch)开发。它于2005年被批准在美国上市。
6月13日,信达生物PCSK9抗体tolesimab注射液通过NMPA验收,是国内首个上市的PCSK9抗体。Tafolecimab (IBI-306)是由信达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旨在开发用于治疗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non-FH)和杂合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及其他适应症。之前已经达到3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
6月13日,阿斯利康提交了新的5.1类药物selumetinib胶囊的上市申请,并被接受。同时,它已被正式纳入优先审查范围,拟用于治疗3岁或以上患有症状性和不可手术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儿科患者。
6月13日,屈臣氏生物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上海泽润多个产品已陆续进入临床研究的关键时期,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二价HPV疫苗WHOPQ预认证、9价HPV疫苗临床研究、重组新冠肺炎疫苗国内外临床研究。经我公司和上海泽润详细论证,决定终止重组EV71疫苗的临床研究。
6月13日,君实生物宣布第四代EGFR抑制剂JS113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JS113是由君实生物与维景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原创(同类首创)第四代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拟用于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治疗。
6月17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盐酸克林霉素胶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克林霉素适用于杨眠。
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克林霉素适用于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敏感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但仅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或根据医生判断不宜使用青霉素的患者。
6月16日,四川于慧药业再次提交4种仿制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的上市申请。根据数据,该公司首次报告其产量是在2020年,但在今年3月自愿撤回了申请。奥曲肽是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肢端肥大症、胃肠和胰腺内分泌肿瘤,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和食管/胃出血。
6月15日,成都远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被验收为仿制三种产品生产的盐酸多巴胺注射液。资料显示,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由Hospira Pharmaceutical研发,主要用于心肌梗死、创伤、内毒素性脓毒症、心脏手术、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血容量补充后,休克无法纠正,尤其是少尿、外周血管阻力正常或低者。
6月13日,优诺康的子公司优诺康欧亿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0.375mg、0.75mg、1.5mg)已获得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批件,视为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普拉克索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
6月13日,康芝药业发布公告称,布洛芬颗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
3.3.论重要的R & amp管道日,Checkpoint Therapeutics宣布了其针对PD-L1的抗体cosibelimab的中期临床试验分析的阳性结果。截至2022年3月,独立中心审查结果显示,31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54.8% (95% CI: 36.0-72.7),显著高于双侧95%可信区间的临床有意义下限(25%)。
6月17日,BridgeBio Pharma最近宣布了其研究产品encaleret在1型显性低钙血症(ADH1)患者中进行的2b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在接受恩卡雷特治疗后的第24周,92%(12/13)的患者可以在不补充饮食以外的钙和维生素D的情况下达到稳定和正常的血钙浓度。然而,77%(10/13)的患者观察到正常的尿钙排泄。
6月16日,Osekan Bioinjection ASKG315宣布临床用于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SKG315是乐施会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5前药-Fc融合蛋白。是国际先进的细胞因子前体药物技术平台SmartKine孵化的第一个细胞因子药物。
6月16日,Kymera Therapeutics宣布,其创新的蛋白质降解药物KT-333和KT-413首次对患者进行了给药,临床1期试验开始。KT-333和KT-413是新型的蛋白质降解小分子药物,可分别降解STAT3和IRAK4蛋白。
6月16日,武田中国宣布其创新药物重组抗血友病因子(猪序列)Obizur(Susoctocog alfa)正式获得CDE受理。获得性血友病A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Obizur与人凝血因子结构相似,序列同源,不易被抗人F 自身抗体灭活,因此可以替代人F 发挥明显的止血作用。
6月15日,万恩士生物宣布做显微取精后三代试管。其研究产品Claudin18.2/CD47双特异性抗体PT886已获FDA批准,将用于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和胰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
6月14日,Nanobiotix和联拓生物开始了NBTXR3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老年患者的国际多中心3期(关键阶段)研究。NBTXR3是由Nanobiotix公司开发的潜在的“一流”新型放射增敏剂。联拓生物通过超过2亿美元的合作,于2021年5月获得了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授权。
6月13日,几天前,加拿大卫生部宣布有条件批准Amylyx Pharmaceuticals旗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药物Albrioza(AMX0035)。这是该公司首次在全球获批,Albrioza也成为首个在加拿大获批的ALS药物。
6月13日,默沙东宣布,美国FDA已接受其为Keytruda提交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用于治疗已手术完全切除的IB ( 4cm)、II期和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该sBLA基于名为KEYNOTE-091的关键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如果这一申请获得批准,Keytruda将成为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首选,无论患者的肿瘤是否表达PD-L1。
6月13日,诺华公布了其kym riah(tisagenleculecel)疗法在ELIANA关键临床试验中的5年长期随访结果。ELIANA试验旨在测试Kymriah在治疗患有复发性/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儿童和年轻人中的疗效。Kymriah是第一个被批准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这项实验的结果在2022年欧洲血液学协会大会上发表。
6月13日,13号发表了FLT3抑制剂奎扎替尼治疗FLT3-ITD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与标准治疗对照组相比,接受奎扎替尼联合标准诱导和巩固化疗,然后继续接受奎扎替尼单药治疗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31.9个月,是对照组(15.1个月)的两倍多。
6月13日,DayOne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其脑渗透性药物——口服特异性泛RAF激酶抑制剂托沃拉非尼(tovorafenib)在治疗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的关键2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成果。
6月13日,同种异体治疗公司(isolate Therapeutics)宣布其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的AlloCAR-T疗法——ALL-501A被美国FDA认定为再生医学高级疗法(RMAT)。对先进再生医学疗法的认可将加速包括细胞疗法在内的有前途产品的开发和批准过程。
6月13日,驯鹿生物和信达生物联合宣布,将在2022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第27届年会上展示双方共同研发的自体T细胞(CAR-T)疗法最新1/2期注册临床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1月21日,共有79名受试者接受了1.0 106 car-t/kg的II期(RP2D)推荐剂量。中位随访时间为9.0个月(1.2,19.6)。之前接受过治疗的受试者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占12.7%(10/79)。值得注意的是,15.2%(12/79)的受试者在过去接受过非人BCMA CAR-T治疗。
6月13日,艾伯维宣布,其研究药物navitoclax与鲁索替尼联合使用时,可以缓解未经JAK抑制剂治疗的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症状。结果显示,63%接受该疗法的患者在24周时脾脏体积减少35%,而41%患者的症状总评分偏离基线%。在整个治疗期间,分别有78%和67%的患者达到这些试验终点。此外,艾伯维还发布了其在白血病领域的积极进展。另一项来自III期CLL14试验的数据显示,Venclyxto/Venclexta(venetoclax)联合AbbVie Gazyva(obinutuzumab)可在未经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实现更好的长期无进展生存期。
6月13日,Vertex Pharmaceuticals和CRISPR Therapeutics公布了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疗法exaglogene AUTOTEMCEL(EXA-CEL,原名CTX001)治疗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或重度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新闻稿,从总共75名患者中获得的结果显示,exa-cel有一种治疗方法,并提供了功能性治愈的潜力。
本周(2022年6月13日-2022年6月17日),生物医药上涨3.00%,板块表现好于沪深300 1.65%,上证综指0.97%;截至6月17日,医药指数自2022年以来累计下跌18.26%,沪深300累计下跌12.78%,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8.87%。2020年初,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一定影响,医疗行业确定性成为国内外资金的目标。但由于医药板块的高仓位、高估值、高医疗基金收益率,该板块有所回调。目前板块估值已经到了低位,板块普遍反弹。从长远来看,医药行业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截至2022年6月17日,医药指数市盈率为24.60,较上周上涨0.78单位,低于16.04单位的历史均值;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2.61,医药指数估值溢价率为95.1%,较上周上升5.8个百分点,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5.4个百分点。
本周(2022年6月13日-2022年6月17日)生物医药指数上涨3.00%,板块表现好于沪深300指数1.65%和上证综指0.97%;子行业中,表现最好的生物制品板块上涨7.30%,表现最弱的医药商业板块下跌0.69%。2022年初以来,表现最好的子行业是API,跌幅为11.78%,好于医药指数18.26%、沪深300指数12.78%、上证综指8.87%的跌幅。
风险1。药品或耗材降价幅度持续超预期:国家加大集中采购范围,带来药品和耗材大幅降价。随着国内药品和器械市场竞争的加剧,集中采购对降价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未来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的降价幅度可能会超预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重演,将影响医院、药店等场所的经营活动,对医药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单一支付方,其支付政策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相关公司盈利能力的重大变化。
本报告签字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注册为证券分析师。本报告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法律和合规渠道。分析逻辑是基于分析师的专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的结论。本报告是独立客观发布的。分析师承诺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建议或意见而直接或间接获得任何报酬。免责声明:
微信官方账号所含信息仅供专业投资机构使用,仅供新媒体背景下及时研究观点交流。